礼部尚书,指古代六部之一礼部长官,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唐代为正三品,明朝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6]。
北魏献文帝始置该官位,隋置为尚书六部长官之一,以侍郎为副贰,统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曹,正三品 [7]。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革中央官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礼部成为尚书省下属六部之一 [9]。唐朝沿袭这个官位,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改为春官尚书;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后,又以吏部贡举之职移属礼部 [7]。宋金辽三朝为从二品 [8],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年)改制后始复其原职 [7]。元朝时期,隶中书省,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为左三部之一,至元十三年(1276年)定置礼部 [7]。明朝时期废中书省,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礼部尚书升为正二品 [7]。清顺治元年(1644年)改承政为尚书,顺治五年定满,汉各1人,从一品 [7]。
- 中文名
- 礼部尚书
- 外文名
- Rites
- 主 管
- 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等 [6]
- 名词属性
- 古代官署 [6]
- 创立年代
- 北魏献文帝时期 [7]
- 代表人物
- 李廷机、张伯行 [10-11]
简介
播报编辑
引《明孝宗实录》原文可以看的比较清晰:
以纂修《大明会典》成,敕吏部加总裁官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刘健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为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副总裁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吴宽礼部尚书仍兼学士掌詹事府事,南京吏部右侍郎杨守阯为本部左侍郎加俸二级。健等及宽俱上疏辞,不允。
对照上文可见,谢迁与吴宽均为礼部尚书,可见均为加衔。
这应该才是真正管礼部实事的真正礼部尚书。
至于在史传中写吴宽进礼部尚书之类,很正常。不论是用“进”、“升”、“加”应该都没有问题,毕竟礼部尚书一衔乃吴宽所获得的最高品级,所以在记载其人时,叙其最高品级也无可厚非,且合乎常理。尽管仅仅为加衔,而非实授。 [1]
设置
播报编辑
各朝礼部的基本设置
唐朝礼部:礼部尚书一员, 正三品。侍郎一员,正四品下。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其科有六:一曰秀才, 试方略策五条。此科取人稍峻,贞观已后遂绝。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
明朝礼部:尚书一人,正二品; [2]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3]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正统六年增设仪制、祠祭二司主事各一人。又增设仪制司主事一人,教习驸马。弘治五年增设主客司主事一人,提督会同馆。所辖,铸印局,大使一人,副使二人。万历九年革一人。
清朝礼部:礼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一人。其属:堂主事,清档房满洲二人,汉本房满洲、汉军各一人。司务,满、汉各一人。笔帖式,宗室一人,满洲三十有四人,蒙古二人,汉军四人。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郎中,满洲六人, 典制、祠祭,各二人,馀俱一人。 蒙古一人, 主客司置。 汉四人。 司各一人。 员外郎,宗室一人, 主客司置。 满洲八人, 典制、祠祭司各三人。馀俱一人。 蒙古一人, 祠祭司置。 汉二人。 典制、祠祭司各一人。 主事,宗室、蒙古各一人, 精膳司置。 满洲三人, 典制、祠祭、精膳司各一人。 汉四人。 司各一人。 印铸局,汉员外郎、满洲署主事、汉大使, 未入流。 各一人。堂子尉,满洲八人。 七品二人,八品六人。 [4]
礼部
播报编辑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原设之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礼部。礼部内部机构中添设承政、参议二厅,仪制、太常、光禄三司及礼器库、礼学馆。宣统三年(1911年),将礼部改为典礼院,成为清政府专管朝廷坛庙、陵寝之礼乐及制造典守事宜,并掌修明礼乐、更定章制的机关。
尚书
播报编辑
官名
尚书作为官名,始于战国时期。尚者掌也,顾名见义,尚书即掌管文书之意,故又称掌书。秦朝于少府之下设尚书,掌管殿内文书,职位较底。西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分曹治事,掌管文书奏章,群臣奏章必经其手,而后进呈帝王,故地位渐显重要。东汉时设尚书平台,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机构。隋代设尚书省,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国政。自唐至清,大体承袭沿用之,尚书的职权、地位亦日益显要。现代中央政府庞大的部委机构显然源于古代六部。六部长官称尚书,副官一名称侍郎,可谓精简至极,无现代部委诸多职数及名目。古代视尚书为帝王之喉舌与股肱,乃朝中“机事所总,出纳朕命”的精英人物,可谓朝廷百官之中坚。
辨析
一是出使特命。出于外交需要,特命使者冠以尚书职名。以尚书身分出使,提高外交规格。
二是代理主持。“权”是古代一种授官规格,在长官缺位时代理、主持其职,亦含有试用意思。南宋刘克庄文名久著,亦精于吏事。一生仕途坎坷,几度罢黜。至七十四岁时除兵部侍郎,两年后权工部尚书,累次乞辞。七十八岁时除焕章阁学士,守本官致仕。
名人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