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英殿修撰是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确立的九等贴职之一,属于标识官员文学资望的职名体系。该职名在元丰改制后随三馆秘阁职事官带职制度废止而中断,元祐年间恢复贴职制度后至政和六年(1116年)正式将集英殿修撰纳入职名序列。南宋时期作为侍从官泛称贴职的组成部分 [1]。
- 隶属官阶
- 九等贴职
- 设立时间
- 政和六年
- 职能属性
- 文学资望标识
- 职名演变
- 元祐复置
- 应用实例
- 李淑兼领职名
职名属性
播报编辑
集英殿修撰位列北宋职官体系中的贴职序列,与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等同属政和六年确定的九等贴职制度。其核心功能是通过赋予特定职名来彰显官员的文学才能和资历声望,属于非实职的荣誉性头衔 [1]。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元丰改制期间(1078-1085年),朝廷废止了三馆秘阁职事官带职的传统制度,但哲宗元祐年间恢复贴职制度,至政和六年(1116年)正式将集英殿修撰纳入职名序列。这一调整标志着北宋职官制度中职事官与贴职分离模式的最终确立 [1]。
南宋时期(1127-1279年),贴职制度的应用范围显著扩展,集英殿修撰等职名突破原有等级限制,成为侍从官泛称贴职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职能演变
播报编辑
北宋前期贴职主要授予馆阁系统职事官,集英殿修撰的确立使贴职体系独立于实际职务之外。其授予标准从最初侧重文学素养,逐渐向综合考量官员资历与政治地位转变。南宋时期该职名常与其他职名组合使用,形成'龙图阁学士、集贤殿修撰'等多重职名并授模式 [1]。
应用案例
播报编辑
据《北宋前期文官的官、职、差遣之名实转换举隅》记载,景祐元年(1034年)李淑被授予'龙图阁学士、集英殿修撰'的复合职名。该案例印证了北宋官员可同时持有多个贴职的制度特征,其中集英殿修撰与集贤殿修撰同属修撰类职名序列。这种多重职名授予机制,体现了北宋职官制度中荣誉头衔与实任职事分离的典型特征 [1]。